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网上聊天 >> 网上聊天发展 >> 正文 >> 正文

翻译大师黄昱宁的转型文学布道者如何成为小

来源:网上聊天 时间:2023/5/17

第一次看到黄昱宁的名字,是缀在小说作者名字下面或后面的一行:《甜牙》,(英)伊恩·麦克尤恩著,黄昱宁译;或是,《捕鼠器》,(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著,黄昱宁译。作为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英美文学翻译、评论家,她是业内早早享有盛名的、活跃的专家级别人物,从麦克尤恩、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到菲茨杰拉德、亨利·詹姆斯,触目经手的都是英语文学巅峰风景,二十多年来,贡献了三百多万字的译作和好几部读书随笔集,用李敬泽的话说,是“世界文学的织网人和布道者”。

作者:张玉瑶

黄昱宁

今年八月,黄昱宁自己却织起了自己的了一面虚构之网,出了这便是她的第一部小说集《八部半》。她的,名字,也相应便从译者栏“上提”一行,到了著者栏,端端正正题在书名《八部半》下面。“八部半”,让人想起意大利导演费里尼那部著名的同名电影。黄昱宁笑说,这自然也是一种令文艺青年心有灵犀的策略。集子里的确有“八部半”小说——那半部,是一篇写黄家往事的、兼具虚构与非虚构双重范式的作品《海外关系》,回想起来,是她尝试迈出自觉运用小说笔法的第一步,故而以“半部”论,放入集中,有某种“不算牵强”的纪念意义。

受赐于长期的浸淫与深研,英美文学是黄昱宁最重要的底色所在,采访她时,当论述到某一问题,她每每不禁主动延伸到西方文学上,以比较的姿态,谈论起她所喜欢的几位作家。但显然,比起书名,比起小说里时而显露的西方符码元素,甚至比起叙事技巧和语言机杼趣来,西方文学对她作为小说家最大的影响和形塑,在于对小说和“虚构”这件事的认识知。和多数中国作家习惯的经验式写作相比,黄昱宁所信奉的虚构是更加彻彻底底的“虚”构,不与生活脱节,但视角又在生活之上,呈现以戏剧性的人生瞬间,混搭以超现实性的色彩,如同她所深爱的文学偶像麦克尤恩。而她本人,则在小说里隐姓埋名,化为一个个混沌性别、不分变换职业的叙事者,换上别人的衣服,用了别人的腔调口吻,观察种种习焉不察的生活。她将这种写作称之为“异装癖”,其乐趣一如度过不同的人生。

人们难免有疑问,翻译家写的小说,会好看吗?这也是黄昱宁的小说家、评论家朋友们包括她自己最初时都曾惴惴不安过的问题。但《八部半》一篇篇写出来之后,着实给人以惊喜:黄昱宁突破了自己作为文学批评家的“批评的焦虑”,克服了一次次惯性的解构,完成了小说的建构,且这建构称得上精巧美观。她放下了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没有刻意掉书袋,也没有翻译腔。评论家杨庆祥一眼看出,黄昱宁写小说最厉害的一点是,完全没有反映出她所受影响对象的腔调,但能够天衣无缝地把作家对世界的理解,用一种反讽的方式放在作品里面。事实上,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不止一人发现过她身上的小说家特质,在写不拘什么文章时都能用上小说笔法。上海作家小白两年前就说过,“说黄昱宁最后一定会去写小说,这个我们一点都不奇怪”。

尽管黄昱宁努力在小说里隐藏自己的面目,但从她的故事里,依然不难察觉出她是个有趣的人。这一点,在她若干有关英美文学的随笔中早已显露,她世事洞明,体察深切又妙语如珠,能把从莎士比亚到石黑一雄的成群的陌生人谈成你的邻居。李敬泽在序言里说,她是“一个聪明人,精力旺盛的人,热爱生活的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主妇,“抱有对流言蜚语、邻家动静、社会新闻、电视综艺的永不餍足的热情”,“她所关心的事正好是我们在客厅和餐桌上谈论的事”。她熟练掌握新媒介时代的语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