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魔斯妈妈
我读过很多教育类书籍,《从尿布到约会:家长指南之养育性健康的青少年》是我读过压力最大的一本。
这部由美国性知识教育理事会会长黛布拉·W.哈夫纳博士结合30多年性教育工作和研究经验创作的经典著作,在美国已经畅销了20年,被誉为“性教育圣经”。
我读起来压力大不是因为内容有多专业,多难以理解,而是缘于内心的矛盾。矛盾点在于现实中有那么多性侵害的事件让我不得不警醒,但同时我又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们沟通这个话题。
我就是那个一谈到性教育,就如鸵鸟一般的家长。我想,像我这样的家长在生活中有千千万。即便现在“婚前性行为”已经非常普遍,但绝大多数人心中仍会有一个暗箱,里面充满了羞耻、内疚、恐惧等等关于性的错误信息。
既然觉得有压力,那我姑且不用对自己要求太高。就站在一个普通接受能力的家长角度谈谈,我们该如何看待“性教育“这个话题,该如何说服自己内心的障碍。
一、真相逼迫我们必须要面对“性教育”的话题
1、性侵害无处不在
一名教育工作者曾在网上分享,她读大学时一次女生宿舍聊天。其中一个女生说起小时候邻居家有个露阴癖的叔叔老偷偷堵住她。另一个女生也讲起类似的遭遇。她想起自己五六岁时也曾被邻居家十二三岁的哥哥“特别”对待过,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按照这样的推理,幼年时被猥亵过的孩子可能会超过半数。只是大量的真相因为难以启齿被遮盖了。尽管现在讯息如此发达,媒体上经常会爆出各种有关“性侵害”、“早孕生子”、“艾滋病传染”的新闻,但这依然只是冰山一角。
无处不在的性侵事件,毫无保护的性行为,都源于受害人没有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不懂得自我防御,自我爱护。
2、各种情爱信息、暗示、蛊惑在媒体上无处不在
你以为只有色情网站才是对孩子有害的吗?
哈夫纳博士说,即便在正规节目中,有关性的内容也会被频繁提及。50年前,美国的电视上才开始出现同床共眠的镜头。但是看看现在的电视节目,有哪一部爱情片没有亲吻之类的镜头?
并不是说这些内容健康不健康,而是在没有正确的性教育指引下,这些常常会让孩子们产生错误的认知:性关系总是非常美好、浪漫的,没有风险的。大家都在这样做。
最近看《乘风破浪的姐姐》总决赛。蔡徐坤的一首《情人》让我着实有些震惊。据说这首歌连续两个多月霸榜国内外多个榜单,收听量高得吓人。可是我只想说:要不要这么“欲”啊?他的粉丝大多是未成年学生吧?
被官方允许的节目尚且如此,更不要说那些屡禁不止、无孔不在的违规网站。
3、孩子的信息甄别和自我认知能力严重缺失
未成年的孩子,对很多事物的认知都尚不清晰。美国一项针对7-12岁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有11%的青少年不确定自己的性取向。想想现在国内盛行的耽美文学,不免有些担心这会不会误导很多学生。
不确定,是缺乏自我认知的表现。哈夫纳博士在书中提到,一些孩子被同学语言暴力,说成是chippie,纵然是你试图假装没听见,但慢慢地自己都会这么认为,变得自暴自弃。其实这样的情况,在中国也非常常见。我记得在大学时,经常有人在背后说谁谁谁是“公交车”。
前两天看到一个采访深圳小学生的视频。一个女生在谈到恋爱问题时,她竟然说希望集齐12个星座的男朋友,这样才知道哪个星座更适合自己。我听了感到万分惊讶,这是在召唤神龙吗?
除了自我认知,孩子的信息甄别能力也严重缺失。青少年常常拥有“想象的观众”,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