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北上广等地,国际学校大有越来越热的趋势。这条路适合什么样的家庭?选择之前,要规避哪些风险?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篇在国际教育领域从业多年的资深记者的见闻和感受。
1.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是共性的
因为职业的关系,这几年一直在国际学校和家长圈里面混。感触最深的就是,外国家长和中国家长的语境对比真的很有趣。拿选学校来说吧,外国家长一般就问两三个问题,诉求简单;中国家长能围着你问上半小时,恨不得列出一个五千字的清单,还不算上这之后的各种纠结。因为自己也是一个妈妈,又是一个正宗的中国人,对孩子的教育焦虑,自然不能免俗地间歇性发作。有时候我就想,这是不是基因关系?咱中国人就是爱没事乱操心,自己吓自己,孩子还没出生,最好就能一眼看到他通往辉煌未来的终点,外国人可能天生就气定神闲一点吧。后来发现,这个逻辑跟网上流行的“老外因为基因好所以冬天不穿秋裤”一样靠不住。
其实美国人(当然是精英阶层),对教育的焦虑一点儿也不比中国人少。你看那些硅谷大佬们一个接一个地开辟新学校“试验田”就知道了,谁都对现有的教育不满。但这种焦虑显然不是一个层级的,人家焦虑的是教育的创新,我们焦虑的是教育的选择,显然还停留在入门级别。
2.80后爸妈的共同特点
现在孩子在入学年龄阶段的,基本都是80年代的这代人,我也是其中一员。我周围的同龄人(不敢代表全国,仅以本科及以上教育程度为例)的共同特点是:对应试教育的厌恶和无可奈何;对西方价值观里尊重个体、发挥个性的认同。再加上现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幼升小、小升初、培训班、学区房,大家对体制内教育的竞争激烈程度和隐形成本肯定也耳熟能详了。更何况,拼了爹,拼了娃,即便进了公立名校,还得顺应应试教育那一套,你愿意孩子也不愿意啊。再说随着房价在过去10年的上涨,中产家庭再不济也有一套几百万的房子撑腰,负担一年10-20万的学费也不是那么可怕,所以想直接走体制外教育道路的人越来越多。
退一万步讲,即便你对国内公立基础教育信心满满,高等教育呢?据我所知,绝大多数的80后父母,只要有能力,对孩子去海外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还是很一致的。大家都是本科过来人,都明白国内高校是怎么回事,我国的教育体制之怪现象就在这里,我在这里胡乱猜测一下,可能是高考之前那些年压榨太狠,“一朝过了独木桥,千军万马都躺倒”,并且很多人,这辈子都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巨大的话题了,在此按下不表。
3.国际学校对我的震动
话又说回来,在给孩子选择公立还是国际学校这个问题上,和大多数国内家长不同,我从来没有纠结过。先说说我记忆里的两个画面吧:第一个画面,是十多年前(此处不情愿地暴露年龄)。当时我是个刚毕业的记者,得令去上海美国学校采访,要采访的是副校长,一位和蔼的老先生,他一边和我聊天一边带我参观校舍。我们走进中学部的时候,就像走进了美剧现场:忙碌地在Locker(更衣柜)前拿书本、换衣服的孩子,贴满学生作品的乱糟糟的走廊。这时候不知从哪儿冲过来一个学生,猛地撞了一下副校长,几乎把老先生撞倒,校长一点不生气,原来这是他跟校长打招呼的方式。那时我第一次见识到师生关系还可以到达这种境界,彼时彼景留给我的冲击,至今难忘。第二个画面,是十多年后,我还在吃写字这碗饭,被派去国际学校采访。当时走到小学部,发现操场中央坐着一个中年男性,突然周围几十名小学生开始向他扔吸满了水的海绵炮弹,这位男士瞬间成了落汤鸡,狼狈不堪,周围的老师笑而不语。一问才知道,那是小学部的校长,当天是一个慈善活动,校长带头做人肉靶子,每个向他扔海绵的小学生,家长都必须捐款。说实话,直到把这两个我印象深刻的画面写出来,我才意识到这些瞬间对我的震动有多大。
我也不是要鼓吹国际学校多好,国际学校十全十美吗?肯定不是。学费不菲,位置一般都比较偏远,师资不容易稳定,中文教育的薄弱,都是问题。国际学校的孩子,考试成绩还不一定比得过公立名校的学霸。但跟现有的教育体系相比,我认为国际学校不是一个完美选择,而是一个更优选择。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大脑是如何学习的,对于学习主动性的保护和培养,对于人和人关系的建立,对于视野和格局的建立,对于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都有更深的认识,和更科学的一个方法。我毫不怀疑在国内公立学校,一定也有这样的教育者和研究者,但与国际学校相比,他们的努力遭到体制扭曲的风险性则要高出许多许多。
4.国际学校里有什么?
国际学校里,你看不到每周、每月、每半年把学生按考试成绩做出来的排名,学生的成绩是受到保护的;国际学校里,老师不会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