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网上聊天 >> 网上聊天发展 >> 正文 >> 正文

跟外国人相处,你需要明白这些潜规则

来源:网上聊天 时间:2022/11/17
河北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555381.html

作者简介:笔名达令欧尼,北京长大的江浙妹子,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曾做英语导游工作,喜阅书,更喜阅人。现居德国柏林,主攻德语学习,打工游学中。执笔十年,希望余生用文字换大米,一手释卷,一路问询,一心寻找自己的长安城。

文化差异是一堵隐形的墙,把不少人围在原来的文化墙里,这些人即使出国了,却还是画地为牢,生活在原来的墙里。其实,跟外国人交朋友并不难,难的是我们不明白这些“潜规则”。

我总结了一些小小的建议,希望那个一心想去远方看看的你,或已经出国生活,在外企工作的人,可以通过这些小建议,减少一些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摩擦。

跟外国人打招呼

不要轻易暴露你的“丧”

我跟一个在中国生活了7年的美国高管,聊中美差异。他举了一个中美打招呼的例子,让我非常有共鸣。原来从跟老外打招呼时,就有那么多“潜规则”。

当我在德国时,路上遇到的熟人,他们第一句话,就是问你Wiegehtesdir?这句话如同英语里的:Howareyou?翻译过来是:你过得好吗?

前几次他们问我这个时,我都会回复:我过得很好,你呢?

这样的“客套”模板打招呼,说过许多次后,我就真实的回复说:也就那样吧,我的德语课太难了,我好想念中餐,工作很多等等。

当我抱怨时,他们的表情从一开始的笑容面满变成面露几分尴尬。

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个德国老师朋友跟我说了一件事,我才意识到,这个打招呼,其实不是一个暖心的关心,是老外界公认的“假客气”。

德国老师的同事说:我真的搞不明中国学生,每次当我上课问他们“wiegehtesdir?”他们总是有一堆的抱怨。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明白,这其实不是一个问题,只要回答“我很好,你呢”,我们就可以上课了。

从此之后,我就按西方人的常理出牌,关系一般的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就按照固定的思路回答:Iamfine,andyou?

在国外的留学生,可能跟我一样,希望能通过变化回答,用吐槽生活的方式来练习口语,但是打招呼,最好还是按常理出牌,按着他们的社交原则是:跟不熟的人,“报喜不报忧”。

你可以跟他们抱怨一下天气,夸夸对方宠物,这是一类无伤大雅的万能话题。赞美生活小事物的话题,他们也很喜欢,毕竟乐观的人,到哪里都很受欢迎。

千万不要跟关系不够亲密的人抱怨生活,尤其是在日常打招呼时,不要轻易暴露你的“丧”。

在西方的文化里,这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越轨”行为。

随时带上一个神奇的单词:please

西方人的假客气和真客气,真的是一个谜,需要时间来探索。

有时候很直接,有时候很客气。比如,他们说话时,英语的Please,德语bitte(请),都是随时放在嘴边的。在德国家庭的饭桌上,这种文化差异,让我多次忍俊不禁。

一对80多岁的老父亲,德国爷爷让奶奶递一下黄油,他会说:可以帮我拿一下那边的黄油吗?过了几秒,发觉语气不对,会冷不丁的加上“bitte(请)”,我刚开始会觉得很奇怪,老夫老妻的,这样客气,好像很见外。

在饭馆点菜,多数西方人会这么说:CanIhaveoneglassofwater,please?

这不是明知故问吗?作为顾客,你要什么都可以,干嘛问那么长一句,但是,语气间,我听到了一种对服务生的尊重。

回国后,我发现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对话则经常是这样的:老婆跟老公说“去,把水递给我”;饭馆点菜时,很多人对服务员说“这菜怎么还不上”、“叉子给我拿一下”......

前者是命令式而后者是情态语句。这可能是一种我们简略的语言习惯,也可能是我们对服务工作者的不尊重。

在西方强调人人平等,服务员并没有低人一等,同样要受到尊重。到了西方,检验一个人的素质,很大程度上是看这个人礼貌用语的运用,以及对服务工作者的尊重态度。

如果走出国门的人,希望你们也能入乡随俗,少用命令式,多用情态句,随嘴带上一个神奇的单词:please。

有朋友邀请你去喝一杯,别急着拒绝

刚开始的德语课,欧美同学在课间会聚在一起聊天,刚开始他们邀请我去喝一杯咖啡,我说我不喜欢喝咖啡,拒绝了。

后来在那个德语班,我就很被动。其他同学在上课互动非常多,我渐渐有种被疏远和孤立的无助。

这里有一个误区:表面上他们只是邀请你去喝东西,其实是他们在向你递出了一份交友邀请函。当他们发出去“喝一杯”的时候,他们不是在“假客气”了!

有欧洲朋友聊天,说他大学舍友是中国人,他当初邀请中国室友去楼下酒吧喝一杯。

中国人拒绝了。欧洲好友邀请了好几次,中国人说不喝酒,学业忙,推辞许多次。

其实,那个欧洲朋友非常喜欢中国文化,也是真心想交朋友。

他说:其实我们邀请和喝酒,不是单纯为了喝酒,其实是一种社交,他完全可以在酒馆里,点一杯可乐!

学习有很多种,躲在宿舍里挑灯夜战是一种,去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喝一杯饮料间聊聊天,不仅可以练练口语,信息的交换也是一种学习啊。

而且国人有一个小误区,认为外国人的社交活动很费钱,其实不然。

德国年轻人的社交活动最常见的是拿一瓶啤酒,找一块草地,席地而坐,放一个小音响,时而聊天,时而跟着音乐摇头晃脑。

德国成家的人的社交活动,多是带着孩子串门。从家里拿来做好的食物聚餐,或者在花园里烧烤,你去参加聚会时,带一瓶超市买的酒喝水果,甚至薯片,或一份中式炒饭等,都是参加派对的不错之选。

很多人走出国门,起初是想要出去看看,遇到了交友瓶颈,就选择了绕道而行。其实和外国人交友没那么难,关键是有一颗包容和开放的心,你愿意不愿意迈出第一步。

直接表达你的想法不会显得不礼貌

西方人很讲礼貌?看你对礼貌的定义吧。

我曾看过一个纪录片,一个德国老板在中国办厂子,他对着镜头表达了他对中国人表达习惯的疑惑:“中国人在表示‘不’的时候,会说很多有的没的,其实他们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拒绝”。

我看到这里,我回忆起德国室友,问我她是不是该买厕所的卫生纸了。

我当时不好意思直说:你去买吧。我记得当时我说的是:“虽然现在用的是我买的,但是我也就买了4卷而已,这个......你要买,也是可以的。”

我以为我表达的是:你去买吧。结果后面没纸了,我们为此还有点小小的争执。后来看到那个纪录片,老板的疑问,我询问了德国朋友,才明白:在西方人,尤其是德国人的眼里,要就是要,不要就是不要,非常直接干脆。完全没有“婉转”这一说。

那我问:直接表达,这样不就不礼貌了吗?

德国人调侃道:我们本来就不是一个有礼貌的民族。

近期,拜访一个德国朋友,他在厨房问我,说:你喝咖啡吗?我说:谢谢。他发出一声疑问词,然后问:JaoderNein(要或者不要)?果然是直来直往的德国人。

话说,我当初是如何缓解和德国室友因为“语言表达习惯”产生的小摩擦的。我还是用西方人直来直往的表达方式,我敲了她的房门,告诉她我的想法。

其实,直来直往,“言由衷”的沟通方式,能更高效的处理问题。

如果在中国,西方人需要学会,在中国人婉转的语气里,揣测我们的真实意图。但是出国了,请记得,不卑不亢的,直接表达你的想法,这是他们的社交习惯,也是被我们一直忽视的一种自由言论的权利。

那些因为小瞧了这堵墙

而葬送的跨国友谊

前些日子,看到朋友圈里一个留学生,转发了一篇引起留学生公愤的文章。

文章里是一组照片,反映了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日常生活,其中一张是几个女生叼着烟,打麻将的照片,格外刺眼。

照片的作者是一个美国女大学生,她和照片里的留学生都是大学生。作者把照片放在网上后,引来了海啸般的抨击,她和照片里的中国留学生原本是好朋友,因为照片事件,她们决裂了。

留学生害怕打麻将的照片被父母看到,而美国留学生坚持不删照片。

照片的作者说:“她们要求我撤下网上的照片,但是我拍的照片,所有权就是我的了,我有权使用这些照片。也许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差异.....!”

看到这段话时,我产生了疑问。有些事,不是拿文化差异,四个字可以涵盖,比如:尊重差异。

想到我之前曾认识的美国朋友,发生争执后疏远,导火线是我写文章,用了他的照片,内容还是为了感激他的帮助。

他生气的原因是:我没有经过他的允许,擅自发了他的照片,侵犯了他的肖像权。尽管是出于好意,但是还是被弄得一头雾水。

后来去了德国,发现欧洲人更在乎照片的使用权。尤其是你和欧洲人的孩子拍了照片,如果要发在网上,一定要经过孩子父母的同意。

我明白了之前那个美国朋友生气的原因。但是照片事件的美国女大学生,不顾中国留学生肖像权把照片放在网上,又把这件事推在文化差异上,我觉得不妥。

文化差异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事情,不过,最保险不得罪别人的方式是,问一句:请问你介意我把我们的合照发在网上吗?

所有的跨国友谊,都是建立在互相尊重文化差异上,小心翼翼经营起来的。

结语:

我们的文化里,强调了一种独善其身的清高。但是如果走出国门了,不妨试着跳出文化差异这堵墙,感受一下其他国家的文化。

事实上,只要摸清了中西差异的思维方式,我们还是能在与西方人交往中,不卑不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体会到文化差异激溅出的有趣的火花。

投稿人原创,如有侵权问题,非本平台责任,请告知本平台移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