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网上聊天 >> 网上聊天介绍 >> 正文 >> 正文

每天解读一本书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

来源:网上聊天 时间:2023/6/20

今天为大家解读的这本书是《菊与刀》,这是一本介绍日本文化的经典著作。可能在有些人看来对于日本文化中的一些看似矛盾的东西不是很好理解。比如我们可能会说日本人很有审美趣味,但是又特别崇尚武力。日本人很有礼貌,但是又特别好动。日本人十分保守,但是又特别喜爱新生事物。在很多人看来,日本就是这么矛盾的民族,要想深入了解日本文化,今天推荐的这本《菊与刀》可能是最佳选择。你可能会问:这本书为什么要叫《菊与刀》呢?

菊花代表着美和艺术,刀代表着是荣誉和忠诚。作者用这两个象征物作书名就特别形象地表现了日本文化中的这种矛盾。那你可能又会问:日本国花不是樱花吗?为什么要选择菊花和刀而不是樱花合剑作为日本的象征呢?是这样樱花其实只是日本的国花,但菊花却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在古代这个老百姓是不能随便使用菊花图案的。这里的刀也是特指,指什么呢?武士佩带的武士刀。所以用菊与刀这样两个事物,不但能够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还可以包含日本皇室集团和武士阶层这两个元素对日本文化的巨大影响。但如果用樱花和剑,就没办法体现这层意思了。

这本书在日本的影响非常的大,有一个说法是日本人如果不了解自己是什么性格,可以看这本书。连日本人都觉得作者比他们要更了解日本。年的时候,这本书被列入了日本教养文库以后,到年就已经重印了36次。说起这本书的作者,可能就更让人惊讶了,因为作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是个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叫鲁丝本尼迪克特,还是位女士。然后,这位号称比日本人更了解日本的作者,竟然从来没有去过日本。它是通过对拘禁在美国战时安置营的日本人进行访谈,同时阅读大量书刊,还有日本文学,还有日本电影,才写出这本书的。你说牛不牛?就好像当年孟德斯鸠也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仅仅通过和一个叫做黄嘉略的中国人聊天就写出了论法的精神。有人说孟德斯鸠没有来中国调研呢,是因为当时没有那个条件。但是《菊与刀》这本书写作的时候可是年,作者本尼迪克特为什么不去日本亲自调研呢?年是什么时候?日本马上就要战败了。美国政府有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每天琢磨这二战结束以后应该怎么对待日本人呢?之所以让美国人这么头疼,是因为他们发现日本人是一个他们完全无法理解的民族。和德国人战败的反应截然不同,这一群日本人战败以后居然成群结队地跑到小树林里面去剖腹,而且旁边还站着个人帮他砍头。这美国人就在想战后对待日本的政策一定不能和德国一样。

所以美国政府才在年专门委托本尼迪克特研究日本人。好作为战后对日决策的这个决策依据啊,所以说白了,这本书其实就是一份内参报告,怎么样,这本书的确很牛吧?当然了,也正是因为作者没有条件深入日本社会,所以这本书啊,尽管有很多深刻的动静,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硬伤啊,他多多少少有一些道听途说的成分。也会有一些把特例当规律的这个偏颇。毕竟当时作为政府内参的写作背景,时间紧,任务重,对日本文化特性的形成机制没有进入细致深入的探究。而且这本书出版到现在又过去了几十年的时间,很多对传统日本的观察也未必适用于当今日本社会,所以咱们如果想要更为全面客观的了解日本人的性格。

可能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历史以及他们的文化形成机制。不过话又说回来,作为日本文化的经典入门读物,那这本书的确不可不读。这本书的精彩内容很多,咱们今天只解读其中三个主要内容,一个是日本的报恩文化,一个是日本的耻感文化,再一个就是日本的善恶观念。

咱们先说报恩文化。如果你去日本玩过,可能会发现在公交地铁上,日本人是很少去给老人让座的。过去我们对这种现象的解释都是日本人很自立,不希望被看成是弱者啊。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日本社会人情冷漠的反应吗?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日本人之所以很少让座,真正的原因在于日本人一直都在小心翼翼地避免让别人背负上一种恩情。因为报恩的负担实在太重,所以整个民族都在避免欠别人人情。比如一般别人帮我们把东西捡回来,我们说一声谢谢不就可以了多大点事。但你看日本人经常说:“这可如何得了”!那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我接受了你的恩惠,但我们又要擦肩而过,对你的帮助我没有办法回报,这段恩情没办法了结,所以内心感到惶恐不安。你看。日本人总希望自己的天平能够在欠恩和报恩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否则他们内心会一直处在纠结、自责的状态。之前有一部获奖日本电影叫《入殓师》,中间有一段台词。超市老板说:“接受顾客的帮忙是要遭天谴的。“是不是觉得这个词儿有点用得过重了。这就是日本人的性格。一旦欠下恩情啊,日本人就会竭尽全力地去报恩。所以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甚至有一条法律规定,遇到争端无关者不得干预。就是出于这种报恩文化的影响,要避免因为帮忙而让人陷入必须报恩的负担当中。刚才咱们讲的是日本报恩的第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作者还说,一旦日本人决定报恩啊,几乎是毫无原则的。就比如报答皇恩吧。在中国咱们经常说皇恩浩荡,但我们报答皇恩还是有一个起码的前提,就是你皇帝必须得是个好皇帝。忠的头上有一个更高的标准是人。

但是,日本人报答天皇的恩情那可是毫无原则,不管天皇值不值得效忠一概不问。忠本身就是最高价值,所以你看中国更迭了无数个异姓王朝,一有暴君咱就给它推翻。但日本几千年来万世一系天皇从来就没有被推翻过,全是他们家在统治日本,就是这种不加反思的报恩思想导致的结果。那您看到这里可能会问了,在报恩这个问题上,这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咋就差距这么大呢?这是因为日本在接受中国文化的时候,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把忠作为最高价值诶啊,把上面那个人给拿掉了。这样一来,只要你地位足够高,做任何措施都不会受到谴责。父母即便不值得尊敬,子女也得奉行孝道,那天皇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这样的报恩啊,就成了一种绝对的义务。所以战争期间哪怕是天皇的战争命令是不正义的啊,这也不是日本人思考的对象,他们只管执行天皇的命令,根本不会管这种命令本身是不是有问题。比如二战期间,日本的军队训练非常强调能在极困难的条件之下连续行军五六十英里。有一天由于口渴和疲劳,20个人倒了下去,其中5个人死亡。打开死亡士兵的水壶一看,里面滴水一滴没少。只要军官下了命令不允许喝水,他的命令就是天皇的命令,你看一点点都不知道变通,不会拐弯儿。这是日本人出了名的民族性格。

日本电影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村女学生,因为天灾被自己的父母卖到妓院里去,他的老师发动了村民凑了一笔钱给她赎身,然后这位教师的母亲把这笔钱给偷了。老师知道以后不得不自己承担指责和惩罚。而老师的妻子为了保全丈夫的名誉,又留下了遗书,说丢钱的责任全在自己,然后抱着婴儿投河自尽。事情宣扬出去以后,那个偷钱母亲的责任居然没有人去问。所以身为美国人的这个作者本尼迪克特就会觉得这整个悲剧的全部责任就是那个偷钱的母亲啊,但日本人反而会觉得这种想法不可理解。母亲是报恩的对象,你怎么能随便加以谴责?不过这种不会拐弯的报恩文化,也不能说全无是处。您一定看过电影《血战钢锯岭》吧!日本人在投降以后,用各种方法和美国人同归于尽啊,不像美国人只要子弹打光了战斗失败了就等于下班儿了,即便投降求生也不用承担什么道德压力。但日本人不一样,所以美国人就特别担心,二战以后,日本人会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和美国人对抗到底,那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看过这本《菊与刀》。如果他们了解了日本的报恩文化,知道了他们对天皇的所谓愚忠的思想,其实一点都不用担心日本人会仇恨美国人。他们的思想是直来直去,不会拐弯儿。他们一切行动的标准就只有一个,这事儿是不是天皇要求的?天皇要求我打仗,我们就去打仗,天皇要求我们投降,那我们也出去投降嘛?我们只管执行天皇的命令,打仗和投降都是报恩的具体体现而已。所以啊,在天皇投降的声音还没有广播之前,大群的反对者包围了皇宫啊,试图阻止停战诏书的宣布,可是天皇一旦宣布,这些人全都认命了。

不管是在满洲、菲律宾各地的司令官,或者是本土的东条英机等人,没有一个人反对。当盟国的军队在机场着陆以后,竟然受到了日本人特别礼貌的欢迎。外国记者当中有一个人这样写道:“说早晨着陆的时候,他还紧紧地握着手枪,中午的时候就把枪忘在了一边,傍晚就悠闲地上街去买日用品。”这就是我们说的日本民族性格的第一点“报恩文化”。也就是说日本人一旦欠下了恩情,就会竭尽全力的去报恩,所以他们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一旦接受了,他一定要想方设法的不亏欠别人。

我们下面再来看看第二点,日本人的耻感文化。那要想理解这种文化,我们得先说说西方人的罪感文化。这西方人做错了一件事不论别人是否知道,他们都会产生一种罪恶感,所以强调内心的忏悔和赎罪。但是耻感文化就不一样,他们不太强调一件事儿本身的是非,而是特别看重这件事儿给自己带来的羞耻感。换句话说,如果别人不知道不来羞辱自己,就可以当这件事儿没发生过,而绝对不会自己主动的忏悔和赎罪。所以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以后,他们想的可能是极力的先掩饰和否定,并避免让别人知道。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在日本有一个地方叫青木原树海,特意选择在这里结束自己生命的日本人是络绎不绝,每年警方和消防人员都会组织人左右的特搜组,干什么呢?就是回收自杀者的遗体。

我们可能都觉得这是因为日本人性格压抑、行为拘谨导致的心理变态。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和偏见。日本人对于名誉极度的珍惜。正是因为这种非常敏感的耻感文化,才会为了一点点名誉的收入而选择自杀,用这种方式来挽回名誉。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可能对于我们来说不太好理解这种自杀行为。日本人确实会压抑自己的天性,但原因是对名誉的重视,而不是像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是心理扭曲。你比如说妇女分娩的时候不能大声喊叫。男人对于痛苦和危险必须镇定自若。洪水冲到日本的村庄,每个持重的日本人必须带好必需品爬上高地,不能乱喊乱跑惊慌失措。

大家可能都听过在日本的地震救援点,很多老人身体不支,但根本没有做出任何求救的表示,就是自己默默地忍受痛苦,然后突然倒地就这样死掉。再比如当年武士接受的教育就是,他们必须能忍饥挨饿,要保持武士的尊严。如果奉命不吃东西,他们就要做到,即使饿得要死,也得在嘴里含着根牙签,装出刚刚吃饱饭的样子。许多学校遭受火灾,校长其实本来对火灾是毫无责任,那就是因为火灾让挂在学校里面的天皇玉像受惊,有的校长居然就选择自杀谢罪。到现在还有一些流传,说有些人在读天皇对军人训练的时候,偶尔读错一两个字,竟然也会以自杀来洗刷污名。

在我们看来,好像真的他们是死要面子,这种对荣誉的珍视啊,已经到了非常极端的程度,他们真的可以为了名誉献出生命。就是因为日本人太看重名誉,自杀率又高,按我们的说法就是心理比较脆弱。所以日本人常常想出一些巧妙的办法来避免直接竞争。你看日本小学中竞争机会非常少,这是美国人想象不到的。在日本到处都有中间人,目的就是防止两个竞争者直接面对面。一个人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的时候,随时都需要一个中间人在双方中间传话,避免两方见面意见冲突那就太尴尬。甚至在日本,还有一种中间人专门负责帮助求职者打听雇主的意图,她对我满不满意啊?会不会雇佣我啊?或者呢?把雇员的辞职意图转告雇主,说自己准备走了,就避免了当场交辞职信让雇主难堪。在过去日本的农村,有男青年在晚上姑娘们都已经就寝的时候去访问姑娘的习俗。但是对于男青年的求爱,姑娘当然是既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我看不上你吗?但是男青年呢,就用手巾蒙住脸。以免在遭到拒绝以后,第二天没脸见人。那这种化妆并不是为了不让姑娘们认出我是谁,只是为了日后不用承认我曾经被人拒绝过。

日本有一个画家叫牧野方雄,他在美国出版过一本英文自传,就记载了他当年被两个美国朋友嘲笑以后的激烈反应。这个画家在这本书里这样写“”哪怕是个杀人犯,我也可以原谅,因为杀人犯只是杀害他人的肉体,但是嘲笑者是不能原谅的。因为嘲笑者杀害的是别人的心灵,而心灵远比肉体宝贵。”所以嘲笑是最恶劣的罪行。日本人那么看重名誉,所以和日本人打交道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避免嘲笑和侮辱他们,因为他们在这方面是相当的敏感。每个民族面对侮辱的时候,反应可能都不大一样。比如说咱们中国人可能就会觉得被侮辱不算什么大事吧?韩信尚受胯下之辱,如果你反应过激,只能说明你自己气量狭小,你要反思你自己啊。再看泰国人,泰国人面对侮辱的时候啊,会听之任之,他不管你,因为他觉得你侮辱我,暴露的是你的人格。但日本人面对侮辱的时候,反应就会特别激烈。他们觉得如果受到侮辱,没有报复回去,这个世界的天平它就不平衡,所以必须努力让世界恢复平衡,咱们可以复仇,所以复仇是美德而不是罪恶。

咱们前面提到武士道的作者,这个新渡户稻造,在他的书里面有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我们的报仇观念就像数学里面必须使方程式的两边相等那样严密,否则我们总感到心事未了。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法律不完善,所以直接攻击复仇的可能性还比较大,但是到了近代,法律是不允许进行这种私自复仇,私力救济的。所以面对侮辱,现代日本人可能最常选择的就是用自杀来洗刷污名,赢得身后的好评。所以,其实自杀是没有办法用复仇的方式回应侮辱之后的一种反抗。你比如前几年日本有一个科学家叫小保方琴子。在一个教授的指导之下,在全球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诺贝尔奖级别贡献的论文,但是事后被指出存在的这个篡改还有捏造数据这样的不端行为。面对外界的质疑,他的指导老师,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竟然选择自杀谢罪。所以这本《菊与刀》就是告诉美国人,战后你可千万不要侮辱日本人。在西方看来侮辱你,跟你进行刑罚,能够帮助你认识到自己的罪孽。但日本人想法正好相反。他们愿意接受解除军备,愿意负担战争赔款,因为她觉得这是战败的必然的逻辑后果,但侮辱就不是。所以幸亏有了这本书,美国就没有采取让日本人感到屈辱的方式来接管日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那接下来要和您聊聊第三点,就是日本人的道德观念。按说日本这样一个特别强调回报义务、自我约束的社会,又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应该对感官享乐特别排斥才对。但实际上,日本人对感官享乐是特别宽容,比如日本的色情行业就特别发达。还有很多我们难以理解的其他行为,比如说人体宴、在网上拍卖女士、中国的内衣等等,所以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日本人真的挺变态的。这种印象都太过表面化。要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就不得不提到日本人道德观念的由来。如果大家喜欢看小说的话,就会发现日本经典的爱情小说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已婚的人,这个婚外情在日本是可以被歌颂的爱情。不像咱们,虽然出轨的也很多,但至少拿到台面上来说,这道德上还是有问题。可日本人却把属于家庭和属于性享乐的范围这两个世界分得特别清楚。而且好像没什么道德上的压力。在日本人看来,这个肉体也不是罪恶。比如日本人就觉得手淫没什么不光彩的呀,追求肉体的快感没什么可以感到羞耻的呀。相反为了肉体享乐,他们其实会花费更多的精力,比如说日本人特别喜欢泡汤,就是洗澡嘛,他们觉得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感官享乐就和艺术一样,要不断的学习和享受它。只有在和更高的义务冲突的时候,我们才需要放弃这种感官享乐。那我们中国人经常会用善恶这样一种对立的观念来看待这个世界,从小我们就要区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是神仙、谁是魔鬼。可是日本人根本就不会思考什么是恶。换句话说,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善恶观。日本人觉得人是有两种灵魂,但这两个灵魂不是善的灵魂和恶的灵魂的冲突,而是温和的灵魂和粗暴的灵魂之间的冲突。任何人都有温和的时候,也有粗暴的时候,但这两部分都可能是善。

日本人之所以不喜欢去区分善和恶,没有什么善恶观,不强调和恶作斗争,因为他们骨子里就觉得日本人天性就是善良。所以他觉得善恶论的这个道德律不适用于日本。在他们看来,需要强调仁义道德的这个民族,恰恰是有劣根性,因为他们人性可能本恶,所以需要这种道德观念来加以约束。你看听起来好像挺气人的吧?这是日本18世纪神道家本居宣长的原话。美国人就觉得,这种淡化是非善恶观念的哲学,最后必然会导致一种纵欲的生活态度。但是日本人把履行义务规定为人生的最高任务。所以,一旦有所需要,他们还是可以随时放弃所有的肉体享乐,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只要不和最高义务相冲突,任何肉体和感官的享乐是没有必要贬低它,排斥它。正是因为上面这些原因,日本人才会有那么发达的色情产业,他们的和尚、僧侣居然也可以结婚。那讲到这里,大家可能就能理解,为什么二战战败以后,德国人能够深刻的反省自己的战争罪恶,但唯独日本人不行,就是因为德国属于西方的罪感文化。而日本属于东方独有的他们的耻感文化。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待罪的态度上。耻感文化只有耻辱感,而没有什么罪恶感。他本来的文化里就没有太多的善恶观念,哪怕干的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也没有忏悔和赎罪的观念。即便认识到自己的确犯了罪,也要想方设法不承认,掩盖罪行,不让世人知道。因为只要别人不知道,就可以避免这种耻辱。

我在和日本人交流的时候就非常好奇他们对待二战的真实态度,那有一些日本人就告诉我,其实大部分日本人都知道那是侵略,是不好,不过他们不愿意嘴上承认。因为他们越是知道自己做错了,就越不希望对方老在公开场合说自己的错误,所以久而久之就会演变成极力否认了这种集体心理。那如果我们从耻感文化和善恶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倒也觉得确实能够解释的通。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三点,日本人的善恶观,少罪恶感,只有耻辱感。

今天的内容啊,关于日本人性格的三个特征,咱们解读的差不多了,我们再来总结一下。我们首先聊了日本的报恩文化,日本人一旦欠下恩情,就会竭尽全力的去报恩,所以他们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一旦接受了,他一定要想方设法不亏欠别人,否则就会给自己套上一层沉重的人情枷锁。然后我们又聊了日本的耻感文化,跟西方人做了错事就会产生悔罪和赎罪心态不一样,日本属于耻感文化圈,他们不太讲究一件事儿本身的是非,而是特别看重这件事儿给自己带来的羞耻感。换句话说,如果别人不知道,不去羞辱自己,就可以当这件事儿没有发生过,而不会自己主动的忏悔和赎罪。所以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以后,他们想的可能是极力的,先掩饰再否定,避免让别人知道。日本人对于名誉的珍视甚至大于对生命的重视,他们会尽量避免各种直接竞争,避免让人产生直接的挫败感。最后我们还讲到了日本的善恶观念,日本人认为他们的民族德行圆满,所以不需要善恶斗争的道德观念,所以他们只有耻辱感啊,很少罪恶感。不论做错什么事儿,都不觉得有赎罪的必要。相反,如果不让世人知道。如何让公开场合否认事情的存在,却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

至此,以上就是今天解读这本书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