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北京平谷区马坊镇的一个废弃养鸡场里,十几只猫在玻璃房里踱步或睡午觉。玻璃房后的厂房隔间里,养着只狗狗。看到李林到来,狗狗们特别激动,摇着尾巴叫着,前爪搭在栅栏上,鼻子伸到洞口。
这是李林7年的时间里救助回来的流浪动物。这个养鸡场是北京Rain救助小院所在地,更是它们的家。
今年45岁的李林,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收养了一只流浪猫,从此一发不可收。救助流浪动物之外,还到救助站当志愿者,直至自己设立救助小院。不管是创业失败,抑或是缺乏救助经费,李林都没有放弃,“那么多的生命,说服不了自己。”
为了让这些流浪猫狗更好地生活,李林也在努力。组织领养活动,向外界宣传救助小院,招募更多志愿者,募集更多经费。
李林希望,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人用领养代替购买,救助小院的猫狗都能有好的归宿,“都能有一个家”,而救助小院只是一个暂时的中转站。“最好的场景是,每只猫狗都有好主人,没有遗弃和虐待。”
11月2日下午,李林正在给猫咪们喂鸡胸肉。新京报记者乔迟摄
郊区的救助小院
从北京市区出发沿机场高速和京平高速走50公里,下了高速再走1公里,就是平谷区马坊镇。路边到处种有玉米和杨树,低矮的红砖平房分布在路边。
走过一段石子路后,路边有村民经营的养鱼塘,一排排杨树后面的房子是曾经的养鸡场。养鸡场离村民的住房有1公里左右的距离,不会扰民。
由李林创建的北京Rain救助小院,就设在废弃的养鸡场里,10亩左右的面积。
走进养鸡场的铁栅栏门,有一幢长10米、宽3.5米、高3.5米的玻璃房。11月初的正午,吸收着充足的阳光,不用开电暖气,玻璃房里就显得很温暖。十几只猫咪,或懒洋洋地踱着步,或者在睡午觉。房间的长凳上铺着厚厚的毛毯和被子,这是专门为猫咪们睡觉准备的。
玻璃房再往后走,经过两三道锈迹斑驳的铁门和铁栅栏,是只狗的活动区域。这是72间被改造过的隔间,用铁栅栏分隔开来。一个隔间大概有10平方米,经过一个小洞口,通往6平方米的户外活动区域。每个隔间有一到两只大型犬,或四到五只小型犬。
隔间的门是粗铁栅栏和细铁丝网组合而成,留有一个可以伸进一只胳膊的小洞。看到李林到来,狗狗们似乎特别激动,摇着尾巴叫着,前爪搭在栅栏上,鼻子伸到洞口。
李林熟练地叫出每只狗的名字,她知道每条狗的来历、年龄。哪只狗做过大手术,哪只狗的身体有钢板,哪只狗的性格活泼亲人,李林都一清二楚。
李林不时弯下腰和狗狗们打招呼,亲昵地和它们说话,用手指点点它们的鼻子,或者把胳膊伸进洞里,摸着它们的脑袋和下巴,就像对待一个个小孩。
李林告诉新京报记者,喂养近只猫狗并不是件简单的事。目前,救助小院共有4名工人,主要负责喂饭、清洁、遛放。狗每天吃一顿,工人早上10点给狗喂狗粮,一天能吃掉斤。每两天要炖一大锅鲜肉,包括鸡胸肉、鸭腿、鸡肝等,一共有20多斤。猫咪的猫粮常备着,一天喂两次肉,用鸡胸肉拌罐头。
每天早上6点和下午2点开始,工人负责把狗分批遛放在5个固定的户外区域,每批次遛放半小时左右。
在救助流浪动物的第7年,照顾猫狗已经成为李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她主要负责救助小院的管理,包括新员工培训,老弱病残猫狗的医治,狗的社会化培训,筹集捐款,买物资、买猫狗粮等。
年8月至10月,因为缺少两名工人,李林只能顶替上来照顾猫狗。她每天5点半至6点起床,开始给隔间打扫卫生、添水,然后再遛放只狗。九十点钟开始喂食,一直到11点半。中午休息后,下午2点继续开始遛放狗。
一天工作下来,李林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