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过年呀,有个叫“压岁钱”的家伙又该登场啦。那咱们今天就结合着《红楼梦》,来它个谈古论今,聊聊压岁钱那些事吧。
过年给小孩子压岁钱,这个习俗自古有之。清朝有个叫吴曼云的人,还写过一首《压岁钱》的诗呢: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可见压岁钱带给孩子们多大的欢乐呀!
其实“压岁钱”,应该叫“压祟钱”。说起这个“祟”来,给您讲个小故事:从前呀,有个叫“祟”的妖怪,一到大年三十晚上,就跑出来祸祸小孩儿。趁着孩子睡着了,只要偷偷的在孩子脑瓜儿上一摸,孩子就病了,发高烧、说胡话……就算好了,也变成个傻孩子了。
话说呀,浙江嘉兴府有户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真是捧着怕摔了,含着怕化了,宝贝得不得了。转眼到了年三十晚上,他们把八个铜钱儿用红纸包上哄孩子玩。那孩子拆开来又包上,包上了又拆开,玩得特别开心。玩着玩着,一直到困了睡下。夫妻俩顺手把那八个铜钱还用红纸包好,塞到孩子枕头底下了。
孩子睡了,夫妻俩可是不敢睡,就那么守着,打算熬个通宵。
到了后半夜,突然刮进一阵风,门也吹开了,灯也吹灭了——那个祟果然来了。正要伸手摸孩子脑袋时,只见枕头底下,“啪”的一声,射出一道亮光,吓得那祟赶紧缩了手扭头就跑了。一直到天亮,那祟再也没敢来。
后来,用红纸包八个铜钱压到枕头底下,就能吓退祟,这个事儿就传开了。一传十、十传百的,还传成八个铜钱儿是八仙变的。哈哈,甭管真假吧,反正从那以后,祟果然再也不敢来祸祸小孩子了。慢慢儿慢慢儿地呢,给孩子压岁钱就成了中国人的过年习俗。
当然啦,这只是个故事,听着好玩罢了,当不得真的。
那咱们就说点真的,说正经的啊:根据文献记载,最早的压岁钱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出现了。不过那时候用的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用金属铸成的有点像钱币似的专用品。在上面铸上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之类的图案,还有各种吉祥话儿,比如千秋万岁啦、天下太平啦、去殃除凶啦什么什么的。那时候,人们把这种既适合佩带玩赏又可以辟邪的东西,叫作“压胜钱”。
顺便解释一下龟蛇。这个词儿自打周朝就有了。古代的人认为这两种动物能消灾避祸,就把它们相提并论搁一块儿说了,还喜欢把它们的图案镌刻描画到各种器物上。武汉长江两岸不就有龟山、蛇山嘛。“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多么气势恢宏的词句!
说完了历史,再说小说《红楼梦》。
《红楼梦》里也讲到了过年,讲到了准备压岁钱。这个压岁钱很有意思,因为它同样不是直接用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自己用金子银子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这有点像汉代的“压胜钱”,也有点像今天的“纪念币”哈。
我们来看看,第五十三回里,有这么一段文字:
这日,宁府中尤氏正起来,同贾蓉之妻打点送贾母这边的针线礼物。正值丫头捧了一茶盘押岁锞子进来,回说:“兴儿回奶奶:前儿那一包碎金子共是一百五十三两六钱七分,里头成色不等,共总倾了二百二十个锞子。”说着,递上去。尤氏看了看,只见也有梅花式的,也有海棠式的,也有笔锭如意的,也有八宝联春的。尤氏命:“收起这个来,叫他把银锞子快快交了进来。”丫鬟答应着去了。
这段文字不多,还不到二百字呢,可是却很有个咂摸头。咱们来看看。
先说什么是锞子?锞子就是老时年间那会儿,可以拿着当钱使的小金锭子、小银锭子。
再说说样式。这种锞子的样式特别多,不光形状漂亮,兼有装饰赏玩的功能,而且大多数都含有吉祥祝福的含义。比如上文提到的这四种:
梅花式的,就是铸成梅花的样子,花瓣上有吉祥话。梅花有五个花瓣,象征着五福。咱们现在还常说“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这个五福,一般指的是寿、富、贵、安乐和多子多孙。
海棠式的也有个说头。就是铸成海棠花的样子,古时候,人们特别喜欢把金或者玉做成海棠花的形状,取的就是这个“棠”字的谐音儿,意思是“金玉满堂”。其实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以金鱼为主的图案,取的也是“金玉”的谐音儿。
第三种是八宝联春。就是锞子上刻着八宝。什么是八宝?八宝就是藏传佛教中八瑞相的俗称,有宝伞、金鱼、宝瓶、妙莲、右旋白螺、吉祥结、金轮,胜利幢……把这八宝铸在上头,就叫八宝连春。现在的人未必熟悉这八宝,但要是提起八宝粥、八宝饭来,您指定不陌生。其实也是取的这个吉祥意思。
第四种是笔锭如意。就是做成元宝形状,上头浮雕着两种物件儿:笔和如意。也是取的谐音儿:笔锭如意,就是“必定如意”呗。
我在网上找了这几个相关的图片,看上去污突突的,一点儿都不好看。不过我琢磨着,新铸出来时一定很漂亮,图案清晰、金光灿灿的。再说了,那可是真金白银呀!
说到真金白银,咱们再来算算这二百二十个金锞子值多少钱?
二百二十个锞子,一共用了一百五十三两六钱七分的金子铸的。一个锞子大约重六钱九分八厘五毫,换算成今天的重量单位是21.83克,再换算成今天的黄金价格,大概值元左右。个金锞子,价值.7万元!
我的个乖乖!光压岁钱就干了多万元?哎哟哟,果然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呀!
且慢,这还刚说了金锞子,还有银锞子没说呢。那尤氏不是命令丫鬟告诉兴儿,“把银锞子快快交了进来”吗?
那么,银锞子到底铸了多少?书上没说,我估计不会比金锞子少。因为它的适用范围更大,这就像两张50块钱和一块块钱似的,别看价值一样,但是前者用起来更方便:既当一份压岁钱,也能当两份压岁钱。
我又要说且慢了,且慢且慢,除了个金锞子和更多更多的银锞子,还有整整堆了三张大炕桌、一簸箩一簸箩撮着赏的新铜钱呢……
哎呀呀!什么叫挥金如土?这就是。不由得又想起咱们在上一集聊过的那张缴租清单。长叹一声,没有黑山村庄户们的“挥汗如雨”,哪里能有贾府人的“挥金如土”!
聊了历史由来,聊了贾府的挥金如土,咱们再回到现实中来吧。太远了不说,光是我经历的这七十年,变化就不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人们的贫富差距不大,压岁钱也就几毛钱甚至几分钱——那也美得不要不要的了。我记着用到手的压岁钱买过扎小辫儿的红头绳,还有头上戴的绢花,粉的、红的,哎呀,臭美着呢!哥哥拿到压岁钱干嘛呀?基本都买了炮,那时候,九分钱能买一挂小鞭儿,一百头的。舍不得一口气放,小心的拆下来,一个一个的“零崩”。“啪”一声,“啪”一声……能玩好几天!
到了七八十年代,商品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虽然贫富差距拉开了,但老百姓到底还是比以前“阔”了一点,于是压岁钱也水涨船高,“起步价”论块了,从三块五块到三十块五十块,再到后来的上百块。
进入新世纪后,压岁钱的“价码”涨得更快了,别说成百上千了,就是上万也不稀罕。这可就有点走了样儿,有人斗富,有人攀比,也有人为了准备压岁钱不得不节衣缩食,更有人利用给领导拜年的机会,以给领导孩子压岁钱的名义变相行贿。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4年的问卷调查:90个孩子在春节一共收到43.8万元压岁钱,高低不等,人均是元。其中,一半以上的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总数在0到元之间。那也就是说,另一半孩子里,最低在0元以下,最高呢?没说,估计少不了。这个调查还有一个结果挺有意思:“参与调查的90名孩子中,父母职业为公务员的,压岁钱平均水平最高。”哈哈哈,还是“吃皇粮”的有钱呀!对不对?
进入互联网时代,发压岁钱也搭上了高科技“快车”,过去是提前上银行换些新票子预备着,现在是手机操作两头不见现钱。过去是长辈跟孩子面对面,一个给钱一个行礼,现在可倒好,甭管孩子在不在跟前行不行礼,都不耽误作长辈的发压岁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