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困于选择之苦,不必再为可能存在的分手而伤心,听起来很美好,可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获得爱情的方式吗?
数学成就爱情?年,张羽茜在OkCupid上注册了账号。那一年她30岁,开始考虑婚姻问题。她在英国念完书后到新加坡工作,熟人圈子本就不大。她尝试通过相识的人介绍,却发现自己已经不被看好:“新加坡的华人圈偏于保守和传统。”女博士,30岁,“不是中国主流审美中的美女”——单单是年龄一条,就足以让人露出“不情愿”的表情。熟人圈之外,张羽茜尝试过“快速约会”。女生们坐定在桌前,每6分钟换一个男生交谈。三次以后她就厌倦了。“完全是盲目的大海捞针。来的人什么背景、年龄都有。6分钟时间,大家只够交流一些基本的个人信息,很难对对方产生足够的兴趣。”
据统计,在今天的美国,每6对决定结婚的夫妇中,就有一对是通过约会网站或App认识的(视觉中国供图)
为了打破线下人际交往的小圈子,张羽茜在在线约会软件OkCupid上注册了账号。这是当下许多单身人士的选择。根据《经济学人》去年8月的报道,在线约会已经是一个价值46亿美元的大生意。年,巨鲸“脸谱”(Facebook)也宣布加入这片蓝海。据统计,在美国,有着悠久传统的个人征婚广告所促成的婚姻从来没有超过婚姻总数的1%,但今天,每6对决定结婚的夫妇中,就有一对是通过约会网站或App认识的。
张羽茜填写了一些基本信息:身高、教育、收入、工作、宠物等等,同时留下更生动的自我描述。接着,她需要回答15道必答题和多达数百道的附加题。“你是习惯早起的人吗?”“你喜欢恐怖电影吗?”“你是否喜欢啤酒?”“看到错别字会令你感到不舒服吗?”“你的卧室里有电视机吗?”问题无所不包,涵盖的领域包括政治、宗教、爱好、酒量、性、生活方式甚至战争观。
英国数学家汉娜·弗莱将OkCupid和它的算法称作“基于个人喜好的最考究的寻偶方式之一。
面对每个问题,她必须做三件事:给出自己的答案;回答她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有怎样的答案;以及这个问题对她来说有多重要——从“完全不重要”到“必不可少”共5档,分别对应不同的分数。最后的重要性选择尤为重要,它使每个单身人士的交友条件变得个性化。回答的问题越多,张羽茜的用户画像就越清晰。在她回答完最初的25问题之后,算法就开始自动测算她和其他会员间的匹配值了。%就是数学意义上的“灵魂伴侣”。
年,四位哈佛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创建了OkCupid。那时候,线上约会服务正在经历一轮技术革新。年诞生的Match.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