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再上一次山
前段时间,和朋友聚餐,饭后依旧是喝茶聊天喝茶聊天。
大学毕业到现在,这样的聚餐对我们来说已成为习惯。从餐馆到出租屋再到自己家,改变的是地点和容颜,不变的是话题和人员。
从上大学到现在,十几年的友谊,我们有无数共同回忆和话题,有时候哪怕只是“炒冷饭”,都能聊得热火朝天。
很自然的,聊天的话题总会转移到各自上学时候的糗事,大笑之后,有个朋友突然提议:不然咱“上山”去吧?
听到“上山”,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但我们校友肯定秒懂。这个“山”就是“翠华山”,而我们也不是真去爬山,只是要回山下那所学校——西安翻译学院。
毫无意外,半个小时后我们已经驾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然后从太乙宫下高速,左转直奔学校而去。
过了环山路,车上的人就开始左顾右盼,嘴里念叨着:这家店我吃过、那家店居然还在、我最爱吃的小店居然关门了……
我们每次都会把车停在路边车位上,然后步行上去。先在甜品店来一块拿破仑带着,然后买一份热气腾腾的糖炒板栗,最后一人点一杯“堆料”的奶茶,这个小摊看看,那个小店转转。
走在太乙宫街道上,看着来来往往的学弟学妹们青春洋溢的身影,想着自己十多年前“初来乍到”时入眼皆是风景;如今“故地重游”时心中满是故事。
眼前的街景还是熟悉的样子,鳞次栉比的小店和摊位、喧闹的叫卖声以及熙来攘往的学生;眼前的母校却已经开始变得陌生,全新的大门、崭新的教学楼还有教室里不再熟悉的面孔。
其实对我们来说,大老远回一趟学校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只是大家不约而同喜欢“上山”,这种感觉很难说明白,或许是喜欢那种“回到过去”的感觉。
其实不只我们有这种情怀,很多翻译学院毕业的学生都会有,过了西区大门,再往上走就是“皇后炒凉皮”,门口经常能看到拖家带口开车来吃的顾客,一聊十有八九都是校友。
02再看一眼他能让一代又一代毕业生对这座远在山上的学校念念不忘,除了求学四年的经历之外,就是那个铭刻在学生心中的老人——西安翻译学院创始人、西安民办教育的“拓荒者”——丁祖诒。
年,年近五旬的丁祖诒辞去西安石油大学公职,创办了「西安翻译培训学院」,这也是西安翻译学院的前身。
西译堪称西安民办大学的“播种机”,如今西安多所民办大学创始人都曾在这里供职;西译也是很多落榜生的“转折点”,与公办大学失之交臂后,在这里学习锤炼,依然能在各行各业做的风生水起。
丁祖诒有句名言:落榜生就像烧了七八十度的水,如果给他们添上一把柴,让他们在民办大学进行深造,他们同样会成为高等专业人才,他们同样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这应该是“第二个希望工程”。
他喜欢听我们叫他“丁爷爷”甚至“老丁”,每次听到都会笑呵呵的回应。所以很多西译学生总是说:我们没有考上最好的大学,但是我们遇到了最好的校长。
迎新大会,老丁会用他那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中气十足地演讲;万人晨读,他也会迈着矫健的步伐检查;学校食堂,时不时能看到他在档口视察饭菜质量;中秋和元旦晚会,他每年都会与学生同乐,给大家唱歌、分月饼。
我们都以为这是翻译学院“雷打不动”的传统,毕竟之前的几十年就是这么过来的,但很多人不知道,早在年,老丁就做了心脏搭桥手术。
从那时候开始,老丁就逐渐开始为自己的“离开”做安排,比如自己不再担任“院长”职务,再比如将更多的校务交给长女丁晶去处理。
年中秋,在丁晶的陪伴下,身体已经严重衰竭的老丁坐在礼堂里笑着对我们说:“同学们,我已经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常人有一斤血,那我就只有四两了,但四两也为你们沸腾!”
年元旦,当他被丁晶搀扶着气喘吁吁地说出那句:“同学们,三秋相隔,我越来越想念你们,你们似乎已经化为我身体的一部分,我爱你们”时,现场所有人都泪流满面。
年3月12日,中国植树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当了大半辈子“园丁”的丁祖诒教授病逝。
十年树木,良材济济传四海;百年树人,桃李芬芳遍九州。
03再攀一座峰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第38个教师节前夕,西安翻译学院董事长丁晶家庭被省教育厅评选为“教育世家”。
看完新闻才知道,从丁晶祖父那一代开始丁家人就开始投身教育事业。她祖父丁承纲建国初期就是中学校长,多次受到表彰;父亲丁祖诒更进一步,先是在公办大学任职,随后又创办西安翻译学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陕西民办高校第一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丁晶就在西译辅佐父亲,年继任西安翻译学院董事长,继续“驾驶”父亲创办的这所民办大学“航母”前行。
作为这段“承前启后”的校史的亲历者,我的大学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年是“丁祖诒时代”,后两年则是“丁晶时代”。
小时候看《大汉天子》,对主题曲印象深刻,尤其是最后一句:万里江山千钧担,守业更比创业难。
作为毕业生,对母校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