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网上聊天 >> 网上聊天发展 >> 正文 >> 正文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又上热搜,为何这个问

来源:网上聊天 时间:2023/5/14

一小时爸爸

看到今天的热搜第一名,感觉还很奇妙的——怎么又在吵天将降大任给“斯人”还是“是人”呢?

不过这次的动静比上次大,记者还跑去采访了人教社的中学语文编辑部,得到的答复就是:从年收录这篇课文以来,历年各版的人教语文教材都是“是人”,从来没有过“斯人”。

有趣的是这个话题,我们上个月刚刚写过(点击阅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是何时开始错的):

还有热心的读者跑过来问这个事情:

其实关于这种课本公案性质的选题,一直都有讨论,我们也不是第一个提出来的,大家写文章的时候互相借鉴,文章结构类似也正常。

关于是“斯人”还是“是人”的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光各个版本、各个年代的中学语文教材和教参,就买了一大堆。我把上次的文章放在后面,还没看的同学可以看看。也欢迎大家转发问问身边其他人的意见。

不过个人建议大家把这个话题的讨论当做一个趣闻来八卦闲聊就好,没必要真的试图说服谁。因为这个话题的讨论已经不是学术研究的问题了。

如果是学术问题,大家应该去找证据,梳理逻辑,从而严谨论断自己的观点。而今天这个热搜下面,所充斥的基本都是类似如下这位网友的反应。

不肯去找老教材,又“打死”也不认记错了。那怎么办?真的打死么?——不过我比较不理解的是,孔夫子网上那么多旧教材,什么版本的都有,为什么不找一下呢?

有趣的是,他坚定认为自己绝对不会记错,但他所说的几个例子,恰好也证明了他的记忆并不是那么准确。比如“说服”中“说”的正确读音,并不是被偷偷改过,而是一直如此。我们也写过。(点击阅读:89%的人记得小时候“说服”读shuì,所以我买了一堆老词典来验证...)

而小叮当的dang自然也是没有口字旁的,这个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说。

其实这位网友提出的几个问题,都说明了一件事:人的记忆是很不靠谱的,即便是所谓的“群体记忆”。因为影响记忆和认知的事情很多,书籍杂志、电影电视,这些对于我们的知识积累的影响,都不会比“课堂”少。——的确我们从小都会听到看到“斯人也”,但你真笃定就是语文教材上学到的么?为什么一本“是人也”的旧初中教材都没看到呢。

所以如果讨论是说大家找证据,梳理逻辑,共同探讨还原真相,那我估计会无比开心,甚至乐此不疲。否则我也不会去孔夫子上买那么多本旧教材来试图还原事实了。

但如果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说服下面这样无比自信,坚信自己“古文学的特别好”、“绝对不会记错”的网友,那就算了。我不介意别人怎么看“是人”还是“斯人”,我更不想去讨论你的自信问题。

不过,如果你和我一样,并不纠结于“我怎么可能记错?!”,而是真的想探讨一下《孟子》的原文到底是是什么,又为什么会出现“斯人”和“是人”的争论,对这背后的历史和学术有兴趣的话。

那不妨看看我们一个多月前写的这篇文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最近网络上的一个热门话题,那就是“天将降大任于”什么人呢?似乎绝大多数人都记得是“斯人也”,但现在的教材上写的却是“是人也”。

于是又开始了一段关于“语文教材”为什么要乱改的争议,之后剧情还是和之前那几集一样反转,很多人找到资料说以前的语文书,写的就是“是人也”。这下很多人都开始发蒙,到底是自己的记忆被人篡改了,还是语文书出问题了,还是什么原因呢?

明明大多数人记得都是“斯人”,甚至我的输入法里联想出来的也是“斯人”,到底应该是哪个字才对?

这种对胃口的事情,当然会吸引我去探究一番。不过经过之前关于“说服”的读音变化的调查和讨论之后,我发现仅仅确认哪个字正确还不够,还要去探寻一下到底这个“思维混乱”是如何造成的?否则还是只能面对各种笃定的话语:我小时候语文课学的就是怎样怎样。

在经历了上次的讨论后,这次再遇到朋友笃定地说“小时候语文课教的都是‘斯’人!”,已经学会直接反问一句:那你是几年级学的呢?还记得是哪个语文老师教的吗?如果连哪个老师教的都不记得,那怎么可能确切的记得老师那堂课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所以,我们先放下“就是老师教的”这个执念,将思路放开一些,去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分文三段来讨论吧:

孟子的原文到底是什么语文课本怎么教的

为什么会出现记忆混乱

首先确认一下,《孟子》的原文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并不难找到答案,因为在所有我能搜到的古籍影印版中,无论是《孟子》还是关于《孟子》解读的著作,在这句话上,都是“是人也”,没有看到过一个“斯人也”。

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孟子》里是“是人也”。

《孟子》

收录的汉代赵岐写注,宋代孙奭写疏的《孟子注疏》也是“是人也”

《孟子注疏》

中华书局出版的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里是“是人也”。

《孟子正义》中华书局版

即使我们把搜索的范围放大一些:

朝鲜的儒学家李珥写的《孟子谚解》,也是“是人也”。

朝鲜《孟子谚解》

日本宽政五年(年)印刷出版的朱熹的《孟子集注》,同样是“是人也”。

《孟子集注》

所以没有什么好疑问的,虽然不能穿越时空直接问孟轲他老人家,但确认《孟子》的原文是“是人”,并没有什么问题。即便不能否认,的确可能有“斯人”的书,只是我没查到,但至少可以肯定“斯人”并不是传统上《孟子》主流,至少在八股文的时代这么答卷子估计就要扣分了。

那是不是我们小时候的语文书印错了呢?

为了确认这个事情,我从孔夫子上买了5个版本的旧语文教材,分别来自人教社(年版、年版,年版,年版),以及语文出版社的年版。

你记得你当时的语文书是哪个封面吗?

从改革开放到这个世纪初,绝大多数中学使用的是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之后一些省市逐渐开始用其他版本的教材,不过这些版本太多,我们就选择了语文出版社一个新版本作为参考。

首先再追问一下开篇的问题:“天将降大任于x人也”这句话,是几年级学的?你还记得么?

答案是:不同教材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学的是人教版、和年版,都是第五册,也就是初三上学期学的。如果是用的人教版年版,那是九年级下册,初三下学期学的。

如果是语文出版社年版,则是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上的这一课。

而翻书得到的答案也很明确,我们的语文教材上,教的也是“是人也”。

人教版年版

人教版年版

人教版年版

人教版年版

语文出版社年版

鉴于在之前关于“说服”的讨论中,很多人坚定的认为,即便字典、教材都是这样,但老师肯定是看“教参”,所以教的不一样。先不论语文老师会不会真的会和教科书拧着来教,老教参我也买了一本。教参版本当然更多,所以只买了当时使用比较多的,语文出版社出版的,首师大语文教研室对人教版版出的教参。里面同样是“是人”也。

那既然不是语文书上说的,又是哪里来的呢?

在网上关于这个“斯人也”的来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和猜测。我们一一来看。

首先一个观点,是说这个是来自港台地区尤其是影视剧的说法。这个说法如果是用在“说服”一词的读音中,是解释得通的,因为台湾地区的“说服”读音的确和我们不同(因为词典解释的词义也有差异)。但是这次却不能这么解读。

在台湾地区的教科书,以及辞典、文献中,基本上收录的大多也是“是人也”,虽然也有一些书籍、文章中有“斯人也”出现,但比例并不高,因此不太可能是他们影响到整个大陆地区的记忆。

我国台湾地区教育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