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网上聊天 >> 网上聊天市场 >> 正文 >> 正文

我们和朱一旦团队聊了聊并没有被非洲警告

来源:网上聊天 时间:2022/6/22

朱一旦是谁?

在曾经推送的文章《土味资产阶级朱一旦的枯燥生活》里,我们介绍了这个横空出世的短视频系列。

他面无表情地摘下劳力士,和蔼地拍拍社畜的肩膀,奖励他享受一分钟有钱人的感觉。

朱一旦系列的短视频在互联网上成为了一个符号,被网友誉为当代现实主义巅峰。“朴实无华且枯燥”成为新兴互联网热词,我甚至大胆预言明年春晚会惊现此梗。

网感强的官博们,都开始拍旦学语录了

谁是张策?

他是朱一旦系列地表第一创始人。

这次,桃厂联系到了“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的导演编剧摄影旁白——张策,把所有你们好奇的有关“朱一旦”的问题,都抛给了他。

导演张策与我桃亲切合影

这个90后的山东小青年,拿着华为P30拍摄第一集“朱一旦”的时候,可能想不到他们的团队马上将迎来第一次流量巅峰。

想必大家最好奇的就是朱一旦的财阀身份。当我们问起关于朱总的11家注册公司时,张策只是表示:别的不说,反正朱总非常有实力。

天真的我们现在才明白,这是来自真·霸道总裁的凝视。从小妈妈就告诉我,真正的有钱人看上去都不像有钱人。

朱总主业赚钱玩,副业拍戏玩

有一次,团队一行人去杭州出差,短视频中的王布斯也在场。他们打不上车,于是朱一旦提议骑摩拜。

图为我们的老朋友王布斯

当时的杭州飘着小雨,张策看着朱总,一身名牌加上手腕上那块儿劳力士,在雨中骑着一辆共享单车,一种激烈的碰撞感扑面而来。

如此枯燥的气质,有没有击中你的小心脏?

于是张策忍不住跟朱一旦描述了他的创意,第一集“朱一旦的枯燥生活”诞生了。朱一旦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我们普通人想象中的有钱人的世界,以及从有钱人的角度看到的世界,这中间全tm是故事。

张策创作剧本的过程

要问,拍出一集成功的朱一旦,拢共分几步?

一,找话题(包括心情,灵感,热点、人性、社会现象);二,写剧本;三,开始拍。就这么简单。

留住路人和流量的并不是什么大制作,而是在无滤镜的真实镜头下,朱一旦团队用戏谑笔法呈现我们身处的真实社会。

由于现实生活的素材库过于丰富,张策甚至不担心他们会灵感枯竭,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每一个热点,都可能是他下期视频的主题。

你永远不知道直播间里的小奶狗,关掉滤镜可能是暴发户本人

然而,找话题、跟热点容易,能把话题、热点写成故事很难;把故事改编成跌宕起伏的剧本更难;找演员,分镜,拍摄,剪辑一气呵成更是难上加难。

短视频在有限的1~2分钟内,要包含情节的峰回路转,人物的立体塑造,当然更少不了让人会心一笑的包袱,笑完还能引发观众反思。能把诸多元素协调在一起,幕后一定有一个专业团队。

三癞子(左)与张策(右)

经过我们的调查却发现,答案有些意料之外——由于前期人手不足,张策几乎是一个人承担了视频创作的全过程。和每个苦逼编剧一样,写一集剧本掉根头发。

和传统导演模式不同,朱一旦系列大部分并没有分镜(张策:除了给甲方爸爸写广告的时候需要交分镜作业),完成剧本之后他们就会立即着手拍。

精神小伙,帅帅气气

很难想象,这些广大网友看上去精心设计的画面和运镜,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临场发挥。一个闪光灯加上华为P30(不是广告),就能完成一集朱一旦的拍摄。

有了社会素材,如何用简短押韵的台词和沁人心脾的配乐来制造朱一旦厂牌,是他们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朱一旦系列的台词设计,被网友尊称为“当代辛弃疾”、“短视频界鲁迅”。那句“劳力越戴,责任越带(大)”,就是民间蜘蛛侠2.0。

正是一句顺口溜,让朱一旦和劳力士锁成了万年CP,但张策的初衷并不想赋予劳力士过多的含义。他认为劳力士只是朱一旦系列的一个标签,但还谈不上核心符号。

只是碰巧朱一旦戴着一块劳力士,他把它变成一个有钱人的标志和身份的象征,张策想让观众看到劳力士就能想到朱一旦这个人。显然,他们做到了。

除了劳力士,朱一旦的BGM《美丽拍档》也是这个系列最突出的标签。

作为周星驰的《国产凌凌漆》的狂热爱好者,我自然不能放过机会寻找同好。果然,周星驰就是张策的偶像,还是地位很高的那种。

我国青年喜剧导演心中永远的神张策:十分渴望有生之年能跟偶像合个影

除了标志性的台词和配乐,朱一旦宇宙中的配角和群演们,也是架构庞大故事完整性必不可少的存在。

比如酒肉朋友和暴发户,他俩都是朱总平时的生意伙伴。

酒肉朋友与我桃霸气合影

有一天,朱一旦叫了几个老板朋友谈生意,张策在旁边观察,发现了“暴发户”坐在朱总旁边,听大家攀谈,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感觉这个人特别有意思,当时张策就被逗乐了,脑海中立即就浮现出暴发户的形象,于是就拉他客串拍一期,这位老板也很爽快的答应了。

暴发户丛林之王的霸气

而最近风靡表情包界的酒肉朋友瞪眼,就是演员本人表达惊讶的方式。当时导演并没有要求他瞪大双眼,只是做了个示范,告诉他要表现一种“灵光一闪”的感觉,没想到驰名中外的“非洲瞪”就诞生了。

作为素人的他们,用没有演技的演技制造出笑点。

酒肉朋友在线瞪眼

朱一旦系列的配角表现甚至比主角还值得你留意,他们是最有参与感的业余演员。

三癞子与我桃帅气合影

不管是散装白酒三癞子还是任性的远房侄子,对朱一旦的团队来说,每个角色都是必不可少的闪亮配角。我们想推荐三位演员:C位保洁马小玲,散装白酒三癞子,十佳员工马小浩。

说到十佳员工马小浩,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他表现出被开除后种种表情,别说,真有点儿《喜剧之王》的意思。

我们发现影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位演员会承担许多个角色,疯狂串演。

比如三赖子经常在各个剧集中客串各式社会盲流,文能演网络上哔哔赖赖的键盘侠,武能演路边正能量爆表的碰瓷王。

有些桥段也会以蒙太奇的方式闪现,比如“炒几个拿手小菜,倒一杯散装白酒”、“妻子免不了放一首大众蓝调,丈夫触景生情,庆幸当时没继续读研”。

我们问张策,这种机智的剪辑手法,根本原因是不是没钱?

但我们得到的答案是:朱总预算多得是,不够的是时间和人手。

尤其是那些反复出现的桥段,后期用起来非常趁手。一是情节那样发展很合适,二是你认真看了半天,一拍脑门儿发现又走进了相同的套路里,张策想要的就是这种效果——逗你玩儿。

我追问,预算花得最多的是不是《高铁升舱》那集?张策轻笑一声:商务舱对家大业大的朱总来说只是九牛一毛。

说到《高铁升舱》那集,他忍不住跟我们分享那天拍摄的细节。

《高铁升舱》算是临时起意拍出来的作品。那集的灵感早早就准备好了,但是每次出门坐高铁人都特别多,没法拍摄。碰巧那次整个车厢空荡荡的,张策赶紧在手机上把之前保存的灵感写成剧本,拉着朱总拍了一集。所以,看似筹备很久的故事,在实际拍摄时并没有太多条条框框。

朱一旦团队是我见过最随性的创作者,正是不修边幅的简单操作和深刻内涵的创作内容之间的碰撞,让他们在短视频浪潮中反向逆袭。

朱一旦系列的运营团队一开始选择的传播平台是抖音,抖音的走红让他们一举成名,那里是他们白手起家的地方。

“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在各个社交媒体同步更新,但不同的受众对视频的反响也不同,比如b站,就是“旦学”起源之处。

朱一旦系列的解读很多,b站全员列文虎克,许多网友都是旦学阅读理解的课代表。张策说,团队也很喜欢看b站的评论,有些解读实实在在说到了他的心坎里,就像是你看着自己画的迷宫被一步步破解一样。

在最近更新的《祭奠爱情》一集的评论里,b站网友再一次刷新了我对旦学的认知,要是把这个劲头用在工作上,五年就能干掉BAT。

我问导演:“你认为这些评论是一种过度解读吗?”

然而他并不认同我的说法,这些评论当然不是过度解读。他认为,内容创作就像一本书,每个人看它的角度都不一样,解读也就各有不同,甚至比他看到的还要深刻。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制造网络流行语、生产巨大流量的内容创作团队,全员来自山东淄博这个文化产业还未繁荣的三线城市。

截至目前,朱一旦系列的流量数据依旧能打

在张策看来,地域并不会局限他们创作上的发展。淄博相比于超一线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更轻松,更悠闲,也更适合创作。从公司回家也就几分钟,留给他们创作的时间很充裕(与此同时,在北上广的打工仔,每天都要在拥挤的十号线上思考社畜人生)。

更幸运的是,他的两位老板也给他提供了非常宽松的创作土壤,从未给他定过硬性KPI,想必这也是他能保持鲜明个人风格的关键。

尽管身在淄博。但是,朱一旦系列并没有以山东社会为背景板,办公室的内景可以出现在中国任何一家民营企业的办公楼里。他们想抓的是中国社会的痛点和现实,更多的是对于人性的思考,而人性是不分地域的。

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现象可没有南北之分。有钱人任性撒钱,底层人滑跪资本的现实发生在所有人身边。这些来自不同阶层、甚至是同一阶级的,藏着各种目的的人们,揣摩起来特有意思。

与其说朱一旦团队喜欢创作,不如说他们喜欢观察;与其说他们揭露了社会现实,不如说他们只是把现实呈现给了我们。

《致那些镜头下的真相》是朱一旦团队成绩瞩目的一次社会议题尝试

紧扣时政的“怪我发展太快,长得太帅,处处给我使绊”,还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点名表扬。做自媒体这行能得到体制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