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网上聊天 >> 网上聊天市场 >> 正文 >> 正文

马云淡出理想国

来源:网上聊天 时间:2023/5/16
最好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11342.html

编者按:

有人说,领导人的气质与魅力,决定着一家企业的成败。

阿里巴巴所造就的辉煌与引发的非议,无疑都是马云信仰与观点的折射。

他做一介布衣,却过一世逍遥,平凡中铸就了一段传奇。今天,他将卸任阿里巴巴董事长,这段传奇理应被记载。

本文记录了马云成长历程中的15个关键节点,意在展现这位“灵魂人物”的高光瞬间。此外,新浪科技还将对阿里巴巴价值观、金融、技术等方面做分篇详述。

新浪科技韩大鹏

每个人的灵魂中具有三种品质:理性、激情和欲望。而一个人的价值,要看他拥有权利后的所作所为。   ——摘自《理想国》

1,13针

评弹,江浙一带的民间艺术。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摄影师马来法和妻子崔文彩痴迷评弹,二人说唱结合,既有叙事书词、也有戏谑小调,日子贫困但生活惬意。

年春节,崔文彩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她辞去了工人工作,坐着长途车来到无锡县评弹团应聘,“爱好要变为职业”。

不巧,在那个年代,文艺遭到文革冲击,评弹团的正常演出无法持续,团中的演员各奔东西。

崔文彩无事可做,却发现自己怀了身孕,无奈只能重返老家杭州。

当年9月10日,崔文彩生子,取名马云。

父亲马来法对儿子期望不高,望他乖巧懂事、平凡做人。可惜,小马云却与期望背道而驰。

童年的马云身材瘦小,但好斗,打架甚至成了专长。

据《马云传》记载,他小学时与同学打架,警察时常上门教导,马云的爷爷曾任国民党的保长,十分好面儿,街坊四邻的评头论足让爷爷极为气愤。

有一次,马云因打架被缝了13针,马来法忍无可忍,强迫他转学,希望他能在新环境中安生一点。

对于这些童年往事,马云事后笑谈道,那时他酷爱武侠小说,曾幻想仗剑走天涯,“大侠就要路见不平,挺身而出!”

年,马云变得懂事了。

初一那年,班里来了位教地理的女老师,老师温柔贤淑、楚楚动人,小马云有些心动,他开始认真听课。有一天,女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给大家讲了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我在西湖看风景时,突然有几个外国人向我咨询旅游景点,我以自己流利的英语和地理知识与他们交流,得到了他们的赞赏,所以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英语和地理……”

不知是被故事“感染”,还是被女老师的言行“感动”,马云决心自学英语。

按照老师的指引,西湖成了块学习宝地。他时常跑到西湖假装“偶遇”外国人,用那蹩脚的英文强行交流,时间一长,英语水平确有提高。

少年马云与戴维·莫利合影

2,奇缘

接下来就是那段被广为流传的异国奇遇。

年,马云偶遇了澳大利亚男孩戴维·莫利,两人成为笔友,他称戴维的父亲为“Father”。

书信来往持续了整整5年,“Father”还间接资助马云读书,总计约澳元,这笔钱对那个年代的马云,帮助极大。

后来,家财万贯的马云懂得回报,他给莫利一家寄去了很多钱财礼物,并在“Father”家乡的大学以两人名义设立基金会,捐赠0万美元,这也是该校历史上收到的最大一笔捐赠。

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数学成绩只有1分。

落榜后苦寻工作,因身材瘦小屡遭拒绝。马来法四处托人,最后让儿子去杂志社搬书,酬劳是一天1块钱。

在一次搬运过程中,马云偶尔翻看到路遥的成名作《人生》(载于《收获》年第三期)。他事后回忆,这本书对他触动极大,心潮澎湃决心再赴考场。

次年,数学成绩:19分。

马来法劝他放弃读书,蹬三轮至少可以养家糊口,谁料他越挫越勇,再次备考。

在马云自传《我的人生哲学》中,关于第三次高考有过详实记载:高考前三天,一位姓余的老师对我说:“马云,你的数学成绩那么差,如果你的数学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着写”。

这句断言让马云甚是郁闷。临考前,他背下了10个数学基础公式,将公式套用到试题中,最终成绩79分,奇迹般地及格了。

马云对这个分数很是满意,这是他有史以来的数学最高分。最终,他以低于本科线5分的成绩进入杭州师范学院念专科,恰巧那年英语专业招生未满,为了完成升学计划,外语系的老师们挑选了几名成绩较好的专科生,调配到外语系读本科,马云便是其中之一。

就这样,跌跌撞撞苦学3年,马云圆梦大学梦。

在师范学院读书时期的马云

3,马老师

步入大学校门,马云走上了人生正轨,“能说会道口才好、听说读写英语佳”成了他的新标签。大三那年,他升为校学生会主席,间接培养管理能力。

年夏天,马云顺利毕业,优先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学院授课。学生们称其“马老师”,这一绰号贯穿了他的一生。

马云在教师岗位一呆就是7年,他曾说“这是我最开心的一段职业生涯”。

7年间,有关马老师的传言不胜列举。

事后有学生回忆,那个年代,尊师重道的理念十分盛行,全校唯一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就是马云,他的教学风格异于他人,时常抛开书本与学生分享他的“异国奇缘”,偶尔还带着大家去社会实践。

那时,肯德基刚刚入驻杭州,生意异常火爆。

有一次,有学生提议想去打工,马云就带着大家去肯德基应聘,结果现场的23名学生全被录取了,唯一“落榜”的就是马云。

他有些尴尬,本想一走了之,又担心学生安全。结果,眼看大家在餐厅内忙得不亦乐乎,他只能坐在餐厅外的台阶上,苦等大家“下班”。

年,马云已在本职岗位上如鱼得水。课外之余,他去杭州市基督教青年会的夜校兼职教英语。

那个年代的夜校,宛如一所社会大学。文凭含金量不高、人员结构复杂且素质参差不齐,唯一可取的是,大家都希望通过“进修增值”的方式提高自己。

在这里,马云结实了很多积极上进的年轻人,有的人就成了他日后的创业伙伴。

创立海博翻译社时期的马云

4,空白

年底,马云30岁,开启创业之旅。

他创办了杭州海博翻译社,但早期生意很是冷清。

一方面,那时候大众对外语的需求不高,另一方面,马云的创业班子相当“草根”,主创成员只有自己,其他的多是夜大的学生。

没有稳定的商业模式,收入极不稳定。低谷时,他连翻译社的房租都无法负担。

有传言,马云为养活翻译社,独自跑去义乌批发小商品,运回杭州倒卖,以此艰难维持生计。

窘迫之时,幸运之神眷顾了他。

年,马云得到了去美国的机会。当时有位美国投资者名叫菲利普·卡文纳,他和杭州政府部门合作修建高速公路,但资金一直未到位,民工拿不到工钱。因为马云英语流利,政府部门就请他帮助协调。

首次美国之行,马云就遭遇了一场堪比“好莱坞的剧情”。

马云的助理陈伟在撰写的《这还是马云》中回忆,马云从美国受到了惊吓。

“他(马云)回国后,我去家里找他。那天马云披着条毯子,人缩在沙发上,显得有些紧张”,陈伟在书中转述:“这帮人太坏了!”马云当时多次重复这句话。

马云口中的那帮人,就是菲利普·卡文纳。原来,他一到洛杉矶就发现这是骗局,对方持枪威胁贿赂、扣押行李,还把他锁在一座别墅中。

马云在2年的一次采访中亲口说道,“当时对方说给我10万美元年薪,大家合伙,一起去骗中方企业,我打死都不肯!”

关于他如何逃脱魔掌,各方说法不一。总之,逃脱后马云没有立即回国,而是飞到了西雅图,他想亲自看看一个叫互联网的东西。

在西雅图,马云第一次见到了电脑。一名员工告诉他,要查什么就在电脑上输入。

他在键盘上敲下“Beer”,搜索出了德国啤酒、美国啤酒等等,就是没有中国啤酒;他又敲了“China”,搜索结果只是很简单的中国历史介绍。

一个国家的事物,在互联网上几乎空白……这时的马云将恐惧抛之脑后,他异常兴奋:或许,商机就在这里。

陈伟在他的书中写道:“人的很多潜能恰是被一些极端事件激发的,有的人崩溃了,有的人可能立马变得强大,谁知道呢!”

创办中国黄页时期的马云

5,“骗子”

回国前一天,马云买了一台电脑,这台笨重的“家伙”帮他二次创业。

年夏天,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中国黄页”,在亲朋的质疑声中上线了。

和创办翻译社的情景类似,大家对外语没有过多需求,更不知互联网究竟有何作用。

起初,入驻中国黄页的企业极少,发展半年后,企业名录仍未突破50家。马云有些着急,他印了套名片四处寻找客户。

陌生人不愿搭理他,原因在于,马云要帮公司建立网站,但很多公司都没有电脑也无法上网,把钱给马云后看不到成果,担心他“拿钱不办事”。

这也是马云认为最悲惨之处:一个大家敬仰的老师,“下海”却成了骗子,这种言论一度压得他喘不过气。

最终肯帮他的还是学生。通过学生搭桥,马云与杭州望湖宾馆谈成合作,根据望湖宾馆提供的资料和图片,马云将这些内容邮寄到美国,让美国的技术人员将内容制作成网页,再把网页拍成照片寄回国内……

整个流程耗时一个多月,望湖宾馆看到照片后仍将信将疑,“我们宾馆真的挂到网上了吗?”

有趣的是,望湖宾馆“上网”不久后,突然来了一批外国代表团。原来,当时在国内正在举行世界妇女大会,各国代表在网上搜索中国酒店,查来查去只有个望湖宾馆,代表团只能集体入住此处。

央视纪录片《书生马云》

6,碰壁

这次合作让马云赚了2万元,这笔巨款让他“尝到了甜头”。

他开始思考,靠熟人推荐不是长久之计,如何才能拓展更多的合作伙伴?

对,找媒体!

年春节过后,身着西装的马云开始四处拜访媒体,希望借此打开知名度。同时,他还到北京与政府机构上门“谈合作”。

在央视纪录片《书生马云》中记录,瘦小的马云作为推销员穿过破旧胡同,满怀信心走进某单位宣传司,继而被领导“教育”:要先预约,更要按照流程办事!

在北京四处碰壁,马云坐火车回到杭州,却发现“大本营”要失手了。

当时,杭州电信局也上线了中国黄页。两个“中国黄页”,英文名近乎相同,但注册资金悬殊,且一个是公家一个是个体户。

很快,马云的客户们转移了阵地,他开始焦虑,最终只能同意让两个中国黄页合并,这是无奈之举。

按照当时的权属划分,马云占股三成,电信局占股七成。彼时,他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弱肉强食”:至少在三次管理层决议中,他的意见未被采纳。

后来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被架空了。

可能从那时开始,马云便学会了“两方合并,没有平起平坐,大吃小是必然”,这也为多年后阿里巴巴的商业投资逻辑埋下伏笔。

马云与团队登长城

7,迷惘

被架空半年多后,马云决心离开。

实无所舍,亦无所得。回看在中国黄页的经历,马云失去了“搭建信息高速路”的机会,却得到了一票人才。

例如一个叫孙彤宇的小伙儿,当年只是个小公司职员,被马云忽悠进了中国黄页,没干几天,他就将大学女友彭蕾拽了进来,两人鞍前马后多年,后与马云一同创建了阿里巴巴网站。最后,孙彤宇成了首位淘宝网总裁,彭蕾成了蚂蚁金服董事长。还有当年“入坑”的李琪、蒋芳等,后来都成了阿里巴巴高管。

这是后话。

从中国黄页离开,马云带着一票人选择北上。他受邀组建了外经贸部下属的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搭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