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网上聊天 >> 网上聊天资源 >> 正文 >> 正文

跑路文化与张爱玲

来源:网上聊天 时间:2022/12/3
刘军连简介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5886446235639770&wfr=spider&for=pc

上海的封城,带出了很多次生文化,

最近网络上就在火爆着一个新生词儿

由这个润还派生出一堆什么

华润万家

润学

甚至于那些想华润万家的人们还建了很多群和网站一起讨论如何润的问题。

一个网友叫迷失埃塞尔的,他发了一个帖子说膜拜祖师爷跑路天后,

还附上了民国作家张爱玲的照片,这个帖子成为了微博最热的帖子之一,转发超过了次,点赞高达多次。

张爱玲是跑路的吗?不跑就没命了吗?张爱玲这个工笔重彩的民国女子真的是永远都在时下的话题之中啊!

她是李鸿章的孙女,还有她写过的和汉奸有不同关系的作品,她的旗袍……

个人还是挺佩服张爱玲的,

特别看到她跑路的那段故事。

说的是建国之初,上海文化局局长夏衍保荐张爱玲参加了上海第一届文学艺术界的代表大会,一进到会场,张爱玲就以作家和女人特有的敏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在场不论男男女女都着灰蓝中山装,只有自己穿了一件旗袍外面还罩了一件耀眼白色绒线衫,这个时候正能量的代表丁玲就过来悄声的指责她如此大胆,为什么不和大家统一呢。

据说张爱玲晚上回去就决定离开上海前往香港。临行前还和她的姑姑约定从此不再通信不再用任何一种联系方式,除非是两个人见面。

后人问张爱玲为什么做如此决定,张爱玲的解释是连人的思想都要统一,这个环境就没有文化和艺术的生存之地。

网上热传的这个故事据说是发生在年1月,

不过我觉得时间上可能有点出入,因为事实上张爱玲正式跑路应该是在年7月。

她是以继续因抗战而中止的港大学业为由申请赴港然后迁居到了美丽国的。

能够在反右和文革之前就认识清楚了她自己的命运,透露出她确实是个非常聪明和与众不同的女子。

当年跟随她跑路的还有张爱玲的一个脚夫,

张爱玲后来多次在文章中回忆这段经历,

她写到;

过了罗湖桥就已经出境但是他的脚夫还认为还不够安全,

拔腿飞奔,穿过一大片野地,直跑到一个小山坡上,两颗大树之下才放下行李,

笑到:好了这不要紧了。

然而

曾经写出很多红色正能量作品的丁宁,却没有靠她的小聪明逃过后来的劫难,也没有获得延安时自己经历背景的庇护,

张爱玲所惧怕面对的,文革中如期而至地降临在了丁宁的头上。

仅仅凭借一件衣服的区别就能洞察自己今后的不幸境遇,可能让很多人以为张爱玲,她是为了保护自己才跑路的,实际上不是……

从她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她不仅仅是在捍卫个人的生命安全

而是她通过土改种种很早就洞察了某些巨大的背后的某些危机包括饥饿

建议每个人都可以阅读一下张爱玲描写饥饿的作品《秧歌》

窃以为是堪称中国版的.

《秧歌》是张爱玲在年创作的一部小说,

描写了小村庄在饥饿中挣扎求存的故事。反映了土改后中国的农村生活。

小说最初是以英文写作发表的,然后又由张爱玲本人译成了中文。

这本书写了两个并行的故事,

年底,上海近郊的农民月香他们一家在新年前夕的遭遇,

土改斗倒了地主,却遭到了更加混乱的管理和饥饿的困扰。

富黜的江南成了饥饿之地。饥饿的农民发出了抗议的声音,上级就派兵镇压。

月香的儿子被踩死,丈夫受伤身亡,月香绝望中放火烧了粮仓,自己也丧身火海。

而同时另一个电影编剧顾往被安排下乡体验生活,写一部关于土改的电影脚本,

他看见的确是乡民饥肠辘辘,自己也经历了饥饿痛苦,但是仍然迎合上级的要求,把痛苦写成了欢乐,把农民群起抗议写成了他们反抗地主压迫,把月香纵火自焚写成了农民对国民党的愤怒。

后边这个故事呢我个人理解这应该是张爱玲自己的写照

因为她曾经被派遣和丁玲这些人一起去农村体验生活。参与了对土改的报道。

在小说中张爱玲也写出了自己对饥饿的感受:

心头有一种沉闷的空虚,不断地咬噬着它,钝刀蹲踞地磨着它,

那种痛苦是介于牙痛和伤心之间,使她眼睛望出去一切都成为梦幻一样的虚幻。

这部写在年的书也惊人地预测,年大跃进之后的悲剧。

农民对于大锅饭这样的东西一向感知恐惧,

然而现在大家饥饿到一定的程度,那么由恐惧一变而成为憧憬

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这可能是一种救济的方式。

小说的最后一段呼应了她的题目,

新年到了,农民被组织起来,他们饿着肚子扭起了秧歌

锵锵起锵锵,锵锵起锵锵。

张爱玲写出了中国版的,

很接近于今天我们在上海看到的种种……

令人更敬佩的是另一位民国的文人,徐志摩

就是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新诗,《再别康桥》的那个诗人。

在一般人的眼里徐志摩是一个诗人和大众情人。

有一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描写他和三个女性,原配张幼仪,心仪的对象林徽因,以及最后的伴侣陆小曼的爱情故事。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眼中,这个形象历来也被定格为徐志摩的全部,

但实际上徐志摩最令人惊艳的是他对某些学说的洞察。

年徐志摩出版了他的《欧游漫录》

记载了他经过苏联时所见所闻的感想。

当时他从满洲里上车经过了西伯利亚,在莫斯科还逗留了三天,

除了观察聊天看戏,徐志摩还探望了托尔斯泰的女儿,

接触了一些知识分子,

也拜祭了列宁陵墓,还参观了契科夫的墓园。

在这本书里他记录了自己在西伯利亚沿途的所见,包括赤塔车站上乞讨吃食的3岁到5,6岁的孩子;衣衫褴褛,表情蓦然,无所事事的成年男女;以及在莫斯科,这里漂亮的奢侈品店铺是看不见了,顶多热闹的是吃食店,大概也是政府经理的,但最可怕是这边的市价等等。

还有他还写了和大学教授的观察和交流,

如果说这些仅仅是客观的描写和其他一些作家如罗曼罗兰,纪德,高尔基对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描述是一致的话,

大家也觉得并不稀奇,

可是在短短的这几天内,仅仅通过观察和与人聊天,

徐志摩居然就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

这个有点让人不可思议而且又佩服之极了。

书中他这样写道:

他们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是在现世界与那天堂的中间隔着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类泅得过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

这样的一段描述直至今天还闪烁着光芒。

上海的疫情次生灾害已经夺走了至少个人的生命,

而润学,润万家之流正在大行其道。

不知大家听了有什么看法呢?

分享就到这里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632.html